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在中国的一个南方小城瑞金(曾改名瑞京),由毛泽东宣布成立的。这个共和国的成立表明,在中华民族面临存亡续绝的危难中,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有着何等壮阔的胸怀、何等恢弘的气魄和磐石之坚的信仰!
在全党全军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李升泉、李茂林同志推出长篇纪实文学《马背上的共和国》(中华书局出版),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背景,聚焦描写贯穿其中的最重大事件——长征,从新的角度热情讴歌这一伟大胜利,读后深有感触,相信必将为我们大力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提供重要精神食粮。
这个共和国,在艰难困厄中仅存在了2000多天。但出现过的就不会泯灭。她的理想和追求、原则和精神深深地种在了中国的土地上,也深深地种在了绵延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18年后,也是由毛泽东在古都北京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可以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的预演!
一位西方学者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古人也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80多年前的那支军队那个政权,地域不广,力量弱小,被强大的对手围追堵截,在马背上流浪,在血泊中挣扎,但他们始终坚信共产党人的事业是正义的,从来没有怀疑将来的世界是我们的,并最终取得了成功。80年后的今天,天地翻覆,人间改换。但我们所从事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事业,是先辈的遗愿,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伟业。我们前行的路上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困惑,甚至有歧路,此时,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历史,去重温历史,从历史中领悟大道,寻找正道。
同样写长征,不同人的笔下会呈现不同的品质。而我更看重的,就是这部书的品质:纪实性与文学性兼具,忠实于历史又善于构造情节,栩栩如生,大开大阖,扣人心弦,展卷开读令人无法释手。这部著作还有一个特点,即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揭露长征中党和军队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与此前某些长征史书对此讳莫如深形成对比。其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盖世伟业、惊世奇功,越是充满凶险与挫折,也因此越发惊心动魄,更何况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命运的长征?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东西,不能只有小情怀,要有贯通历史的大视野、观照家国的大胸怀和大格局。关于一、四方面军分裂、关于西路军远征河西,等等,这部书都有详细描述,不仅仅是尊重历史细节,而且更有仰观俯察的公正评价。这是需要大史识、大功力的,要做到非常难得。
读《马背上的共和国》这部书,我还想起金一南同志所著的《苦难辉煌》。两部书都有同样的品格,有同样的意义。历史是什么?历史的实质是一种共同记忆,是民族、国家与政党的政统、道统与血脉。灭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不仅枪杆子可以做到,笔杆子也可以做到,就是把其历史进行重写,进行颠覆。所以,始终存在一个关于历史的话语权之争。不可否认,现在的确有人打着“重写近现代史”的名义,包着学术研究外衣,干着“刨祖坟”的事。在他们笔下,长征中毛泽东的地位,靠的是排挤、打压与暗算;共产党的胜利,靠的是阴谋、利用与裹挟。如任这种偏见流播,后果不堪设想。在这个时候,《马背上的共和国》一书,与《苦难辉煌》一样,在历史问题上寻找根脉、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弥足珍贵,必将有利于凝聚更多共识,汇聚更大能量,更好地推进党和军队的事业。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发扬红军传统,奋力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实践,在新长征路上创造我们这一代人的成就与辉煌。
不忘本色,永铸军魂。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这是长征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经验。历史雄辩地表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我军建设、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和动摇,要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指挥。
不忘传统,重塑精神。甲午战争40年后,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仅仅40年,同为甲午一代人,为什么红军创造了中国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壮举,那就是,红军有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精神决定力量,信仰决定命运。有精神,40年,人脱胎换骨;没有精神,不用10年,人堕落变质,郭伯雄、徐才厚就是例子,流毒祸害匪浅。现在要重燃精神火炬,灼烧思想杂质,淬炼信仰支柱,借助历史滋养涅槃重生。
不忘初心,奋力前进。纪念,是为了更好前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我们的挑战不比80多年前少,唯有不惧艰险、奋力前行。当前最紧要的有两条:真正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大路;真正摆脱私欲,共斥蝇营狗苟,换来一片净土、热土。像红军先辈那样,为了革命,什么路都敢闯,丢性命都不怕,在新的长征路上,开创共和国的崭新未来。(刘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