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动态 | 文件精神 | 通知公告 | 学习资料 | 热评要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习动态>>正文
 

翻篇归零 砥砺前行(四):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努力开创科学研究新局面

2018年06月28日 09:26 来源:科研处 社会合作处 点击:[]

在全校新老员工、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取得了瞩目成就。2017年成功获批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2018年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更是对学校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综观国内外高等学校发展实践,科学研究无一不是大学发展、崛起的无以替代的支撑性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学校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学校获得突破性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然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更应保持清醒头脑,理应更为深刻体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简单而又深邃道理,翻篇归零、砥砺前行。对照国内排位在前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还存在原创性研究不多、思想引领能力不足、重大标志性成果缺乏等诸多弱势。当前短板即为今后奋斗的目标。为了改变现状,缩短与“凤头”的差距,学校必须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提高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效率。

第一,深化校院二级管理改革,发挥二级学院在科研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必然伴随着大学制度的变革和治理体系的完善。必须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依托改革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做实“院办校”模式,有力提升学院(研究院)在科学研究中的主体作用。要合理划分学校、学院(研究院)职能边界,实现统筹发展与差异化发展的有效协调;发挥二级学院(研究院)在研究特色凝练、研究人员引进与组织、科研平台与科研平台管理、学术评价和奖励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形成科研资源分配、科研绩效考核、科研成果认定相匹配的财权、事权配置格局。

第二,以学科交叉为导向,推动科研团队建设。综观当今标志性重大研究成果的取得,无不依托团队建设,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运行良好的科研团队就不可能取得重量级研究成果。通过科研团队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和关键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实现由“单兵突围”向“集团作战”转变。科研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合作研究的科研课题、合作撰写的高水平论文,以及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氛围,能体现团队协作和创新。科研团队建设中,领军人物和形成合作研究的机制体制是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必然基础。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对于研究特色凝练、提升学科水平、研究团队打造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无疑是需要领军型人才的旗帜性作用的,但在其周围应该形成有知名学者、研究骨干、青年博士组成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梯度合理的科研团队。因此,需要在机制体制上加强创新,形成有利于科研团队成长的制度土壤,演化出科研团队自然形成的凝聚力。

第三,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坐实做强科研平台。科研平台是凝练特色、培育科研团队、跨学科研究、高层次人才身份认可的重要载体。当前,学校拥有省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专业智库、2011协同创新中心构成的4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等3个实体性研究院,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二级学院新成立了11个特色研究院,全校共有各类校级研究所(中心)62个,还拥有2个科研型实验室,基本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科研平台体系。但必须看到,现有的科研平台体系还缺乏国家级的科研平台,省级平台数量较少,发挥的作用离预设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学术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应高度重视科研平台的建设,需要从人员配备、经费支持、办公场所、绩效考核等方面加以坐实,在责权利上创新体制与机制。必须加强人文社科研究型实验室的建设,依托现代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大数据科学、区块链技术等前沿科技,建设一批具有跨学科导向的人文实验室,应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可信度进而提高学术水平和决策参考价值。

上一条:学校召开二级纪委工作交流会 下一条:学校召开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学院院长联席会议

 
 

浙江财经大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ICP备案号:浙ICP备05014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