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校获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校站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校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关键应用、数据资源、数据应用建设和制度建设五大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大学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正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而高校的信息化越来越多地承载着促进大学成长的使命,虽然现实和前景如此,但不可否认,信息化工作遇到的各种挑战是很明显的。回顾过往,放眼未来,信息化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以数据为重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地通过创新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治理服务的创新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的变革,才能更好地回应“互联网+”对教育的新要求,更好地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融合创新:探索教育信息化2.0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标志着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征程。根据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学校信息化建设要从重点关注量变向重点关注质变转变;从强调基础建设、应用驱动,向注重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提高效能转变。学校要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建设可用的标准和规范,实施整体化策略,站在学校的高度统筹协调、科学分配信息化资源,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把控;在业务系统的建设上以各部门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合理建设;在跨部门的应用领域建设上以学校的总体发展为导向,立足实际,坚持创新;在信息技术应用上,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导向,敢于尝试,勇于开拓。
内涵发展:助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时代学校要培养的优秀人才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协作沟通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能力等一系列新型特质,人才培养的宗旨应该是能力先于知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点在于全面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基于大数据的高度精确的过程化评价,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因此,要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比如:构建我校慕课(MOOCs、SPOCs)教学平台,提供校内、校外学生学习环境,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支撑环境;积极推进移动学习环境的建设,提供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人能学”的移动学习环境;构建适应现代教学需求的智慧教室、智慧研讨教室、智慧远程视频教学(会议)支撑环境,服务教学等应用的高效开展;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开展MOOCs、SPOCs课程资源、主题资源库建设,提升学生个人知识库构建与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学情诊断、学习规划、精准教学等智能化服务。
协同共享:支撑管理服务方式改革
进入新阶段,学校管理创新的步伐必然大大加快,我们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把管理运用到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制度。在管理业务方面,学校将以信息化为支撑,梳理传统业务流程,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形成新型业务流程,实施“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让数据代替师生“跑起来”,大幅度提升绩效。在决策支持方面,将以主题域为划分,整合现有数据来源,加强数据的管控工作,做好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将数据进行分析与呈现,探索实现管理决策依赖于“数据说话”。在师生服务方面,要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应用平台、网络学习空间、校园感知环境等,广泛收集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形成由师生个体等组成的多源、多维度大数据集,建立个人数据中心(个人画像、成长档案),实现更加灵活、更具个性的服务,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利用水平将逐步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
翻篇归零开新局,砥砺前行勇担当。我们站在学校发展的新起点,再次扬帆起航,学校信息化工作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承担起信息技术融合于教育教学、治理服务的全过程的任务,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着力构建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