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动态 | 文件精神 | 通知公告 | 学习资料 | 热评要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习动态>>正文
 

蒙达尔纪见证美好初心

2016年12月02日 08:38 张志初 点击:[]

历史定格在古老而美丽的法国小城——蒙达尔纪。上个世纪20年代,约300名中国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尤其是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新民学会会员聚集在这里,这是一批头脑清醒、志向远大、“真心求学、实意做事”的知识青年。他们在这里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出了建立革命政党的大胆主张;他们在这里进行革命宣传,并凝聚、积蓄革命力量,传承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他们在蒙达尔纪度过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成就了他们的美好初心。

“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美好初心领悟崇高灵魂

蒙达尔纪雷蒙特列街15号,是1幢3层楼的法式建筑,前面临街,后面靠河,总面积260平方米左右,共有6套房间。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蔡畅、罗学瓒等革命先辈,有的在这里居住过,有的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成了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所。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有3个重要来源,这就是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就是法国的著名思想家。因此,在法国这样的国度勤工俭学,就有了直接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丰厚土壤。

蔡和森和向警予、李维汉、罗学瓒等人在蒙达尔纪,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努力地学习了解新思想、新理念。尤其是蔡和森,以湖南人的“霸蛮”精神,“日惟手字典一册”,“猛看猛译”,先后译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一批马列著作的重要章节,为中国革命寻找火种、求索真理,付出了惊人的艰苦劳动。

蔡和森等人不但自己研究吸收马克思主义,还及时地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通过书信与国内的毛泽东、李大钊等志同道合者及时沟通、探讨,在书信中介绍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则不仅把这些书信转给新民学会会员传阅,还送给报刊公开发表。在这一双向互动过程中,他们逐步形成并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是美好初心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近100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引领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旗帜和力量,进而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纲领,引领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追踪中国共产党人出发时的美好初心,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灵魂的崇高。

“明目张胆”提出建党——美好初心开创先锋伟业

这是一幅经典历史照片,照片背后的故事注定要永远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1920年7月6日至10日,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等20余人,在蒙达尔纪召开会议,史称“蒙达尼会议”,会后在蒙达尔纪杜吉公园合影。

蒙达尼会议是一次不寻常的会议,会议讨论了新民学会的发展方针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蔡和森主张组织中国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并与主张无政府主义和“温和革命”的会员展开了讨论。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争论和斗争。

在会上,蔡和森从哲学的角度指出:俄式革命的出发点就是唯物史观,方法就是阶级斗争加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是创建共产主义社会。用温和方法——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是一厢情愿,是主观的幻想,自有阶级斗争以来,没有哪个腐朽阶级是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

蔡畅旗帜鲜明地赞同蔡和森的主张,后来她自己回忆说:“初时我属于‘教育救国派’的民族主义者,但随即信仰社会主义纲领的正确。”向警予也是蔡和森观点的支持者,她说:阶级斗争不是马克思的发现,马克思的贡献就在于把阶级斗争引申到无产阶级专政。

会后,蔡和森给远在国内的毛泽东接连写了3封长信,阐述成立共产党之必要,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并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问题提出了正确主张:其一,这个党必须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战部”;其二,这个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三,这个党必须采取彻底革命的方法,反对改良主义;其四,这个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一切群众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五,这个党必须有铁的纪律。

1920年12月1日以及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给蔡和森回了信。回信中,他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还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毛泽东说这是“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最后选择,这反映了他经历了一段多么曲折的心路历程。

1961年9月23日,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说:“革命不是哪里想干不想干的问题,我最初就没有想过干革命的问题。我那时当小学教员,当时也没有共产党,是因为形势所逼,不能不干。”

蒙达尔纪虽然是一个小城,但却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发展和复兴相联系。寻找革命真谛的赴法新民学会会员,与留在国内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新民学会会员,心有灵犀、遥相呼应、目标一致、主张相同,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心怀“赤光”不懈奋斗——美好初心焕发磅礴力量

位于蒙达尔纪火车站的邓小平广场,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1922年2月开始,邓小平就在蒙达尔纪小镇的哈金森橡胶厂做工。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3年3月,他从哈金森橡胶厂辞职,踏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随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邓小平在巴黎参加了《少年》(后改名为《赤光》)的编辑工作,起初他负责刻蜡版和油印,白天做杂工,晚上忙刊物。周恩来把改好的稿件交给他,他一笔笔地刻版,接着油印,最后装订起来。因刻字工整,印刷清晰,装订简雅,他被大家称为“油印博士”。

对于《赤光》的封面,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曾这样描述:“一个正欲跃起的少年,他赤身裸体,无牵无挂;他手持号角,高擎旗帜;他背靠光芒四射的赤光,脚踩无边无际的山川……它极好地表现出了旅法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们的风貌和气质。”

在蒙达尔纪,留下了邓小平办《赤光》的忙碌身影。赴法勤工俭学的革命先辈手捧《赤光》,在异国他乡发出了要寻求自由、独立,“接近赤光,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的呐喊。

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他们心怀“赤光”,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焕发出了无穷的力量。蔡和森、向警予、颜昌颐、罗学瓒、张昆弟、孙发力等湘籍革命者,回国后先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从革命年代到建设岁月,曾经赴法勤工俭学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恩来、陈毅、李富春、邓小平、聂荣臻、何长工、李维汉、蔡畅等,他们心怀“赤光”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兑现了自己赴法时的美好初心。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就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所以必须不懈奋斗,是因为我们前进道路上担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战胜重重困难,破除层层障碍,就必须永葆不懈奋斗精神,以执着追求和坚定行动,构筑时代的精神高地,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意外收获”文化自信——美好初心需要世代传承

一次“意外收获”成就了一段永恒的佳话。2014年11月,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在法国考察,发现了蒙达尔纪雷蒙特列街15号这幢有故事、有温度的寓所,随后委托巴黎华天代表省里购买了这幢寓所,并要求将其作为湖南走向世界的窗口来打造,建成一座小型纪念馆。

2016年8月27日,“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上世纪初那一群心怀救国救民志向追求真理的中国青年和蒙达尔纪这座小城一道,再次栩栩如生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蒙达尔纪成为了欧洲联系中国、联系湖南的桥梁,成为了一扇历史之窗、文化之窗、友谊之窗和开放之窗。

“意外收获”所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历史必然。人们来到这里,感受到的是高度的文化自信、坚韧的责任担当和强烈的时代召唤。而这一切,皆源于永不褪色、历久弥新的血脉基因,源于执着坚守、世代传承的美好初心。

“心中有丘壑,说话有底气。”传承好传统文化,传承好民族精神,传承好中法友谊,文化自信就会更加浓烈。在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陈列着一件湘绣女衣,那是革命母亲葛健豪的杰作;陈列着湖南醴陵制作的两个陶瓷盘:一个名叫“中国长沙”(反映湘江码头图景),一个名叫“法国蒙达尔纪”(反映1920年该地的火车站场景)。这些都彰显着中法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底气”。

整个纪念馆还体现出浓厚的中法友谊。陈列的一幅中国画叫《寻找乡愁》,说的是蔡畅在法国时间长了,很想吃湖南的大米饭,但苦苦都找不到。后在一位法国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了一些稻米,美美吃了一顿米饭;陈列的邓小平骑过的单车,带给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天傍晚,邓小平骑单车下坡时,遇到了一个法国警察。当时邓小平以为是车速过快,警察要罚款。但没有想到的是,警察很友善地与他打招呼,并提醒他,他的自行车后车灯坏了。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更要有传承担当。毛泽东鼓励女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还号召说:“我们同志,应该散于各处去考察……各方面都应该有去打先锋的人。”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勇于探索的担当,开辟了探索真理的新起点。“基因承载血脉,自信凝聚力量。”红色基因传承文化自信,追梦筑梦才有方向和动力。蒙达尔纪展示红色经典,传承美好初心,同时浇灌长青友谊,而蕴藏其中的文化与精神,必将凝聚中国力量,宣示中国方案,拓展中国形象,成为鼓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上一条:河北省高校“四大课堂”铸魂固本 下一条:“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

 
 

浙江财经大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ICP备案号:浙ICP备05014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