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和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沂蒙精神作为最直接、最生动的教材,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着力重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不断发扬光大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沂蒙革命斗争史中,沂蒙精神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把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带回沂蒙山区,弥留之际勉励同志们要“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俩,面对“放弃信仰就可以活命”的“生路”选择了献身信仰;沂蒙母亲王换于牢记“俺是党的人”,冒死保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可以说,沂蒙精神源于党的理想信念。
“主义比生命更重要”。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沂蒙先辈先烈牢记党的性质宗旨,面对信仰坚定的弃守、枪林弹雨的考验、严刑拷打的折磨、金钱美色的诱惑,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纯粹纯洁。
全党同志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牢记“第一身份”,必须把握理想信念这个立足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必须把握红色基因这个承接点,从革命历史中追寻初心,从时代发展中感悟使命;必须把握对党忠诚这个根本点,时刻把对党忠诚摆在首要位置;必须把握敢于斗争这个发力点,敢于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擦亮永不褪色的政治底色。
沂蒙精神蕴含着党群一心的鱼水深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当年在沂蒙根据地,从党的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从军队的高级将领到普通战士,不论身份地位,来自哪里,都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主动帮群众挑水、砍柴、扫院子,始终和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群众也把他们当成“主心骨”“贴心人”。在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他们带领群众减租减息、生产自救,反“扫荡”、反封锁、反奸除霸,共渡难关。“一个锅里摸勺子,一张桌上动筷子,一个山洞躲‘扫荡’,一个战壕打鬼子”,这种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凝聚起推动革命的磅礴伟力。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要密切新时代党群关系,必须主动联系群众,通过领导干部“结亲连心”、普通党员“双报到”、“万名干部下基层”、脱贫攻坚“回头看”、选派“第一书记”等,持续推进联系服务群众;要广泛听取民意,要围绕“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双招双引”、基层治理和减负等重点工作,深入调研,调整思路,确保工作更顺民心、合民意; 要增进群众感情,感情反映立场,决定态度,影响行动,要身至心入“接地气”,与群众打成一片,在融入群众中续写“鱼水深情”。
沂蒙精神蕴含着启发民智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当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在“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到群众中去”的号召下,沂蒙各级党组织宣传发动群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从创办党的第一家省级报刊《大众日报》到各专区纷纷办报办刊,从八大剧团联合会演到“村村锣鼓响,庄庄有剧团”,从“穷人为什么穷”的革命教育到“组织起来有力量”的民众觉醒,沂蒙根据地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革命洪流。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通过宣传群众,点亮了群众心中那盏灯,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政治自觉。
新时代要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就必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聚焦主题主线,要带着使命、带着感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拓宽舆论阵地,要融通网上和网下,打通两个“舆论场”,把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动实践发展,不断探寻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工作的切入点、与百姓思想的结合点、与地方发展的契合点,用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印证党的理论的实践伟力。
沂蒙精神蕴含着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当年沂蒙根据地,在艰苦卓绝中走向胜利,源于党的正确领导,更源于民众的力量。共产党、八路军吃的是乡亲们筹的粮,住的是老百姓让的房,穿的是红嫂们缝的衣,受伤躺的是民工抬的担架,急行军过的是妇女肩扛的门板搭起的“火线桥”,遇到危险靠的是群众掩护。沂蒙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普遍建立了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群团组织,群众都被发动起来。这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和政治智慧。
人民群众蕴含着无穷智慧和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新时代我们更有条件也更需要增强群众组织力。增强群众组织力,既要向群众学习,又要善于运用民主、协商的方法汇集群众诉求,寻找最大公约数,用利益联结机制把群众组织起来;必须提升党组织覆盖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必须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发挥好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纽带作用。
沂蒙精神蕴含着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当年在沂蒙根据地,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建立第一个党领导下的省人民政府、颁布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让“耕者有其田”;军事上“为群众当兵、为群众打仗”,文化上开展扫盲运动、倡导妇女解放;纪律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风上“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开展“满缸净院”运动,“一切为了人民”让沂蒙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权利和利益。
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为民服务解难题,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必须健全为民服务长效机制,打通服务群众的难点卡点;必须强化基层网格治理,打破系统限制,推动人员力量下沉基层,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沂蒙精神蕴含着人民选择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当年在沂蒙山区,日军进攻山东时,当时的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领着十万大军不战而逃,共产党则带领群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共产党、八路军号召“不让难民在根据地饿死一个”;国民党则在鲁中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无人区”,国统区群众负担比根据地重8倍还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变“接收”日、伪军占领区为“劫接”,大肆搜刮掠夺;共产党则用事实证明解放区“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人发国难财”等“十个没有”。最终决定了群众“相信谁、支持谁、拥护谁”的人民选择。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让群众满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让老百姓更充分地表达诉求、更直接地提出意见,不断提升群众对居住环境、社会治安、看病就医等方面的满意度;必须注重群众监督,改进群众问政问询工作、建立投诉举报处置体系等,把应该由群众监督的事情一定交给群众监督;必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零容忍、零懈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密切新时代党群干群关系。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委书记)